前段时间,部里一直在组织学习方永刚精神专题教育,为此我也要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永刚精神的演讲稿。其实为方教授写点文的想法早在听方教授事迹报告会的时候我就有了。在听报告时,我和许多战友一样,眼里都含着泪。方教授感人的事迹、朴实真诚的话语,让这种叫做眼泪的透明物质恣意流淌。人,一旦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泅了水的思绪便不听使唤,时而杂乱无章时而清晰无比。方教授在我脑海里,一会具体成一个激情四溢的人,一会又抽象成一尊精神的雕塑。所以想写的东西太多,但是又不知从何写起,我的写作欲望在方教授澎湃的激情中难以定位,写了多个开头,设想过多种结尾,都被我否定。多次的自我否定之后,我产生了顿悟,其实,与其这样设定和否定,不如从我的主观出发,顺着我的感动脉络,我相信真诚的力量一定会给在座的战友们一个说法的,就像方教授无怨无悔的信仰一样。
信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方教授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在与真理结伴而行的道路上,注定了他拥有平凡的伟大和伟大的平凡。翻开他的人生典,处处都充满了为这个信仰奋斗的痕迹,每一处都以特有的方式标识着他的信仰与追求,那么坚定,不容置疑,仿佛是一种本质的属性。
人们常说,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辛苦的汗水,而我认为方教授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心血,是为信仰甘愿抛洒的生命精血。他一路走来,纵有鲜花芬芳四溢,总是无法拂淡昨夜通霄之后,那眉头上残留的让人心疼的一丝倦怠;纵有如潮掌声似海浪层层袭来,但掌声过后,他依旧淡然播散信仰的种子。他始终都是以一个战士的冲锋姿态,燃烧着旺盛的激情,不知疲倦地盯着目标,守住自己的梦。在执着的寻梦旅途中,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坚定的精神行者,哪怕病重转院时,他坚持不坐轮椅,军容严整走出病房,保持军人的威严姿态,保持着信仰的尊严;即使在与病魔作坚决斗争时,他也不忘刮刮脸,剃剃胡须,以保持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整洁。
有一个镜头,看过之后我一直无法忘记。1997年,方教授出了车祸,他躺在床上108天,看了43本书,写了30万的专着。当时,他的脖子被固定了,只能是用手举着书,而且肉体的病痛还时时侵扰。我们很容易去模仿当时的情景,但是,我们把感情到的是手臂酸的痛,痛的苦,却无法感受那种超脱肉体、超越病痛的精神愉悦。那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在他眼中是一个个穿越苍茫抵达信仰陈地的有力武器。所以,他紧紧抓住他的武器如同一个战士紧紧握住手中的钢枪一样,保持着一触即发的战斗姿势,在剑拔弩张的心理攻防中,摆脱束缚,跟上信仰的节拍。所以,他的潜能汩汩而出,把同样的24小时浇灌成不同的一天,让一样的365天变成了不寻常的一年。宣讲1000多次、13部300多万的专着、100多篇论文、200%的教学任务完成量、8项国家和军队课题……这一连串的数把他的信仰的密度刻画的淋漓尽致。
天,黑了,他打开一盏灯;天亮了,他心中还装着一盏灯。靠着这盏灯光亮的牵引,他以飞翔的姿势,在思想天空里自由翱翔。方教授的同事说,他家的灯是家属院里熄得最晚的一盏,所以他曾经照亮了更多人的道路。如今,这盏灯虽然因为方教授治病而暂时关闭,但不影响不夜城的天,因为这盏曾经最亮的照耀时间最长的灯,把许多工人、农民、学生和战士的心都照亮了,他们凭借着惯性,顺着这种光亮,徜徉着时代的温暖,与祖国快乐同行。那灯光所折射的和谐光束,是方教授病房前飞翔的白鸽的优美弧线,是方教授病房阳台上“南国红”的浓浓花香,是那一串串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清脆风铃的诚心摇曳,是那一只只写满祝福折叠吉祥的千纸鹤的美丽祝愿。
大连的农民肖素琴今年有一个心愿,就是她的几亩樱桃长大了变红了的时候,她要挑选一些最大最红的送给方教授。我想方教授一定会很高兴的,他一定会弹出漂亮的响指,吹出动听的口哨,因为,他的信仰在不经意间又染红了一大片果园。
纪念馆讲解员演讲稿《信仰在心中飘扬》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早上)好
站在这里,我是荣幸的:站在这里,我是自豪的。作为一名讲解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纪念馆讲解员,我是自豪的。而能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革命先烈,我又是多么的荣幸啊。我知道,我每一次的讲述,都是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都是在宣扬着他们的勇敢他们的伟大,同时也是让更多的人们铭记正是有这些烈士的英勇无畏的斗争才换来我们现在美好的新生活。
XX年,迎来了我们伟大祖国六十年大庆,回想祖国走过的风风雨雨,回想为了祖国的富强祖国的强大而做出各种贡献的英雄烈士,让我作为一名纪念馆的讲解员,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要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全无差错的讲解英雄烈士的丰功伟绩,更要用这些所有的历史事迹让现在的人们心灵上得到洗礼得到震撼得到冲撞,让我们现在的人们更加的去珍惜现在我们所有的生活,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秉承先辈的精神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爱我们的祖国母亲。先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人心的历史事迹,更多的是一种飘扬在你我他心中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伟大的祖国,我会用我力量去为你的美好做出我的努力和我奋斗。”我是渺小的,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正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团结在一起,凝结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一起冲破重重的艰难险阻克服排除所有问题,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逐渐的屹立在东方,成为巨龙飞扬在世界上空。
记得刚开始做讲解员的时候,组长就告诉我说,作为一名讲解员,你要把每一次的讲解都当成第一次,保持新鲜感的去解说每次都一样的内容,不可有厌倦感,要不你不会把最好的讲演留给你的听众。要保持微笑,这样听众会从你的笑容里知道你的投入和你的热爱。谨记你是一位解说员,是一位讲述光荣讲述历史传输精神的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心的投入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热情存入自己的讲述中,让更多的人被吸引被感动被震撼。在工作有过不开心,有过委屈,但有的更多的开心,是感动,是自豪,是热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就是那星星的火点,用我自己微弱的能量去为我们的祖国做贡献做出自己的服务。我爱我的职业,我爱的祖国。就在这里,让我祝愿我的祖国更加的强大更加的繁荣更加,我祝福我们的同胞生活美好,也把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亲爱的同事们。
谢谢大家!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例文:信仰
前段时间,部里一直在组织学习方永刚精神专题教育,为此我也要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永刚精神的演讲稿。其实为方教授写点文的想法早在听方教授事迹报告会的时候我就有了。在听报告时,我和许多战友一样,眼里都含着泪。方教授感人的事迹、朴实真诚的话语,让这种叫做眼泪的透明物质恣意流淌。人,一旦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泅了水的思绪便不听使唤,时而杂乱无章时而清晰无比。方教授在我脑海里,一会具体成一个激情四溢的人,一会又抽象成一尊精神的雕塑。所以想写的东西太多,但是又不知从何写起,我的写作欲望在方教授澎湃的激情中难以定位,写了多个开头,设想过多种结尾,都被我否定。多次的自我否定之后,我产生了顿悟,其实,与其这样设定和否定,不如从我的主观出发,顺着我的感动脉络,我相信真诚的力量一定会给在座的战友们一个说法的,就像方教授无怨无悔的信仰一样。信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方教授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在与真理结伴而行的道路上,注定了他拥有平凡的伟大和伟大的平凡。翻开他的人生典,处处都充满了为这个信仰奋斗的痕迹,每一处都以特有的方式标识着他的信仰与追求,那么坚定,不容置疑,仿佛是一种本质的属性。
人们常说,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辛苦的汗水,而我认为方教授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心血,是为信仰甘愿抛洒的生命精血。他一路走来,纵有鲜花芬芳四溢,总是无法拂淡昨夜通霄之后,那眉头上残留的让人心疼的一丝倦怠;纵有如潮掌声似海浪层层袭来,但掌声过后,他依旧淡然播散信仰的种子。他始终都是以一个战士的冲锋姿态,燃烧着旺盛的激情,不知疲倦地盯着目标,守住自己的梦。在执着的寻梦旅途中,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坚定的精神行者,哪怕病重转院时,他坚持不坐轮椅,军容严整走出病房,保持军人的威严姿态,保持着信仰的尊严;即使在与病魔作坚决斗争时,他也不忘刮刮脸,剃剃胡须,以保持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整洁。
有一个镜头,看过之后我一直无法忘记。1997年,方教授出了车祸,他躺在床上108天,看了43本书,写了30万的专着。当时,他的脖子被固定了,只能是用手举着书,而且肉体的病痛还时时侵扰。我们很容易去模仿当时的情景,但是,我们把感情到的是手臂酸的痛,痛的苦,却无法感受那种超脱肉体、超越病痛的精神愉悦。那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在他眼中是一个个穿越苍茫抵达信仰陈地的有力武器。所以,他紧紧抓住他的武器如同一个战士紧紧握住手中的钢枪一样,保持着一触即发的战斗姿势,在剑拔弩张的心理攻防中,摆脱束缚,跟上信仰的节拍。所以,他的潜能汩汩而出,把同样的24小时浇灌成不同的一天,让一样的365天变成了不寻常的一年。宣讲1000多次、13部300多万的专着、100多篇论文、200%的教学任务完成量、8项国家和军队课题……这一连串的数把他的信仰的密度刻画的淋漓尽致。
天,黑了,他打开一盏灯;天亮了,他心中还装着一盏灯。靠着这盏灯光亮的牵引,他以飞翔的姿势,在思想天空里自由翱翔。方教授的同事说,他家的灯是家属院里熄得最晚的一盏,所以他曾经照亮了更多人的道路。如今,这盏灯虽然因为方教授治病而暂时关闭,但不影响不夜城的天,因为这盏曾经最亮的照耀时间最长的灯,把许多工人、农民、学生和战士的心都照亮了,他们凭借着惯性,顺着这种光亮,徜徉着时代的温暖,与祖国快乐同行。那灯光所折射的和谐光束,是方教授病房前飞翔的白鸽的优美弧线,是方教授病房阳台上“南国红”的浓浓花香,是那一串串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清脆风铃的诚心摇曳,是那一只只写满祝福折叠吉祥的千纸鹤的美丽祝愿。
大连的农民肖素琴今年有一个心愿,就是她的几亩樱桃长大了变红了的时候,她要挑选一些最大最红的送给方教授。我想方教授一定会很高兴的,他一定会弹出漂亮的响指,吹出动听的口哨,因为,他的信仰在不经意间又染红了一大片果园。
学生演讲稿:信仰的历程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就像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是我难以再回去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做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沓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如同从一张白纸起步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学弟学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时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我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上,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诗词,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们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20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那一代人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的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建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